胜利的核心在于合理配置舰船类型与精准执行战术指令。战斗前必须根据敌方舰队构成调整己方阵容,优先确保前排配置高护甲或闪避属性的防御型舰船,中排部署火力输出单位,后排安排载机舰或远程支援舰。舰船加点应强化关键属性,例如防御型舰船优先提升护甲与能量抗性,输出型舰船侧重冷却缩减与暴击率。战斗过程中需实时监控舰队状态,当战损超过预期时果断使用撤退指令避免全军覆没。
战术指令的灵活运用直接影响战局走向。封锁指令可强制敌方舰队进入一对一状态,避免遭遇夹击;增援指令能快速补充主力舰队战力,但需注意增援舰船不受指挥值限制的特性。针对高等级NPC舰队时,可派遣炮灰舰队吸引支援部队,为主力创造单挑条件。战略打击机制能对建筑和矿车群造成范围伤害,但需配合舰队补刀才能彻底摧毁目标。信息遮蔽装置可隐藏己方行动轨迹,适用于突袭或转移作战。
舰船克制关系是战术设计的底层逻辑。防空型舰船需针对敌方载机单位,鱼雷护卫舰擅长击穿高护甲目标,维修舰的持续治疗能力在持久战中至关重要。面对航母编队时,优先使用刺水母级等具有反航母策略的舰船,其攻击冷却缩减效果能有效压制敌方空中力量。载机巡洋舰与战列巡洋舰的混编阵容可兼顾火力与生存,但需注意移动速度差异可能导致阵型脱节。
通过战报可精确计算敌方伤害构成与己方维修效率,据此调整下次战斗的舰船配比。重点关注HP变化曲线与舰船退出战斗的时间节点,这些数据能反映阵容的薄弱环节。若敌方防空火力薄弱,可增加舰载机比例;若遭遇高额单体伤害,则需强化前排防御或分散火力。持续优化舰队结构比单纯提升舰船数量更具战略价值。
工程舰的采矿效率直接影响持续作战能力,前哨站的隐蔽布局能为战术撤退提供缓冲空间。不建议在劣势情况下强攻高级采矿平台,此类目标需要消耗过多战术资源。将主力舰队部署在小行星稀疏区,能利用地形限制敌方大型舰船的机动优势。所有战术必须建立在对舰船特性、武器射程和战场地形的精确计算基础上,任何临时决策都应服务于预设的战略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