战败后的舰船处理是战术调整的重要环节。战败舰船通常会进入冷却期,无法直接销毁或重新部署,需等待冷却结束后才能操作。若舰船受损严重,可将其撤回基地或前哨站,利用维修设施自动修复。维修速度受基地等级和对接设施影响,舰船维护设施对接可提升10%修复效率。若舰船已无保留价值,可在舰队管理界面选择销毁或拆解,回收部分资源,但需注意销毁后所有升级改造投入将无法返还。
处于战斗编组中的舰船无法直接销毁,需先将其从舰队中移除。若舰船属于特殊活动或成就奖励,销毁后可能无法通过常规途径再次获取,需谨慎决策。对于刚参与战斗的舰船,冷却期内需避免重复派遣,优先安排其他可用舰船执行任务。若基地被攻破,系统会启动故障保护机制,自动将基地迁移至新位置,需优先修复关键舰船以恢复战斗力。
资源回收与战略调整是战败后的核心任务。拆解无用舰船可释放指挥值并获取模组、设计图等资源,对后续舰船研发至关重要。拆解操作需通过指挥部界面进入舰船详情页执行,稀有度越高的舰船提供的资源越丰富。若资源紧张,可优先拆解低效能舰船,保留核心战力。同时需优化工程船配置,确保资源采集效率,为后续重建奠定基础。
战败后的战术重心应转向防御与游击。若整体实力较弱,可将基地迁移至小行星稀疏区,限制敌方大型舰船行动,缩小实力差距。多建立隐蔽前哨站作为备用据点,避免主力舰队暴露。利用高机动舰船组建成快速反应部队,袭击敌方采矿平台和前哨站,扰乱其资源供给。战斗中需注重舰船站位搭配,防御型舰船前置吸收伤害,输出与修复类舰船居中后排。
舰船强化与技术研究是长期恢复的关键。战败后需重新分配技术值,优先强化存活舰船的装甲、火力或修复能力。通过蓝图研究解锁新舰船或武器模块,逐步替换低效战力。若舰船加点失误,可使用技术点重置功能调整配置。注重舰队技能协同,例如优先升级火力支援生命回复等群体增益技能,提升整体作战能力。